教育案例:雪花片不见了
发布时间:2017/4/12 14:29:49 作者:宣文彬 浏览量:531次
雪花片不见了
案例背景:
幼儿的一日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在日常生活中抓住许多引导幼儿学会爱护集体资源,平时注意观察、了解孩子,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进行日常教育活动。小班孩子初入园,对幼儿园所有玩具都充满好奇,尤其是对小巧、颜色鲜艳的雪花片特别感兴趣,这也导致我们班雪花片常常不见了,怎样才能让幼儿真正发自内心的认为这是公共财物,而非个人物品呢,我进行了思考。
案例描述:
情景一:午睡时,孩子们在忙碌地脱着衣服和裤子,我也在旁边帮助一些能力稍微弱的孩子脱衣服,突然,有菲菲小朋友喊我:“老师,老师,晗晗口袋里有雪花片,刚才掉出来了”我回应着她:“哦,是吗?”“是什么样的雪花片啊?”菲菲告诉我说和友幼儿园里的雪花片一模一样。我走过去请晗晗将雪花片交给我,并告诉他睡觉时就不要玩这些小玩具了,如果想玩呢就要等到起床以后了,现在要安心睡觉。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我没在说什么,我将雪花片放进了班级玩具篓子里。
情景二:早晨幼儿入园时,晗晗妈妈将我拉到一边,然后将手中的雪花片递到了我的手中,说是在晗晗的口袋里发现的。我接过雪花片,并将之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晗晗妈妈,希望他能继续留意看是否还会有此类事情发生。
情境三:下午吃过点心后,孩子们靠边坐着,(有几个孩子是靠着玩具架旁边坐着的),保育老师打扫清理了桌子和地面后,我正准备请孩子们上位坐好时,鑫鑫向我打了小报告,说是有几名幼儿将玩具框里的雪花片装进了口袋,准备带回家。当时我心想,为什么这类事情屡见不鲜,为什么总是会发生呢?到底该怎么解决呢?我灵机一动,没有马上让这几个孩子将雪花片掏出来,也没有即刻对他们进行言语上的说教。而是我将一筐子小朋友最喜欢的雪花片拎到前面,我对他们说:“小朋友们,刚才有几个小朋友将雪花片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你们是不是很喜欢这个雪花片啊?”乖乖,果然不出所料,小朋友齐声说:“是的。”接着,我说:“那好,我现在就将这你们最喜欢的雪花片发给你们,发给你们后,这个雪花片就是你们自己的了,好不好。”话音刚落,孩子们又是齐声、响亮的回答:“好!”接着是掩盖不住的惊喜、开心!接下来进行的是分发雪花片环节,除了那几个自己拿过的小朋友,其他小朋友排队到我这儿来领取,我每人抓了7——8个雪花片,可是到他们可爱的小手中已经是一小把了。小朋友抓着这一小把玩具,眼睛里透着惊喜与快乐,有的迫不及待地玩了起来,有的是赶紧踹到自己的口袋。当幼儿沉浸在兴奋、快乐中时,我的话打破了这美好的一面。教师:“小朋友,都拿到了吗?”“都拿到了。”接着我将玩具框底朝上盖在桌子上,问他们:“现在这个框子怎么啦?”菲菲说:“空了”。教师:“对呀,我把雪花片给你们后,我们班里的框子就空了,那以后幼儿园就没有雪花片这个玩具了。”讲到这儿,我发现孩子们只是变了脸,好像在思考什么东西,但是没有人做出任何反应。我接着说:“你们看看你们手上,也就几个雪花片,好玩吗?”“是多一点好玩儿?还是少一点好玩?”幼儿:“多一点好玩。”教师:“那现在怎么办呀?”“我虽然把玩具分给你们了,但是现在我们班也没有了玩具了,而且你们每个人手上玩具都很少,也不好玩。怎么办呀?”这时,班上机灵的菲菲对我说:“老师,我不要了,我把它还回来吧。”我随即奖励她一个小贴画并说:“我们的菲菲是想以后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这个玩具是吗?”其他幼儿见我给菲菲贴贴画了,纷纷要把雪花片送回来。但是最后还是有几个小朋友没有主动送过来。教师:“你们几个为什么不送过来呢?”(我看出他们不舍得还过来)教师:“不送过来也没关系的,但是,你们把雪花片拿走了,以后在幼儿园就没雪花片玩了哦!”他们听了我的话,又想了想,还是决定把雪花片送过来了。
从此,我们小二班再也没有玩具丢失过!
三、案例分析
在此案例的活动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强调的是教师永远把幼儿放在第一位的,站在幼儿的角度想问题。处于小班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对于喜欢的东西就有一种“占有欲”,想据为己有或是带回家玩儿。
1.从上述案例一、二可以看出,我们班幼儿很喜欢雪花片这样一个玩具,而且出现多次揣在口袋的现象。教师的说教行为并未起到任何作用,个别幼儿还是拿了又拿。从二可以看出,家长的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知道孩子拿了东西也没又指责幼儿“偷”,而是悄悄的和老师商量,共想对策。
2.从案例二可以看出,当教师表示要分发雪花片给孩子们时,所有小朋友的目光是发亮的,内心是喜悦和期待的。说明想要雪花片的孩子不止是那几个幼儿,只是这些孩子能很好的控制自己。
四、反思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弗洛伊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诉我们,0—6岁是一个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得到满足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1.思考
本案例真实生活中,孩子们出现很多次拿幼儿园玩具的现象,教师就思考了,为什么每次发生这种情况通过说教、故事、集体教育等等方式都得不到解决。教师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其实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2.引导
在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千万不可高控幼儿,必须用平等、尊重、宽容、关怀的心去接纳没一个孩子。对孩子拿玩具行为教师应表示理解,通过真实的情景(玩具被拿完后幼儿园就没有玩具玩了,而自己就一点点玩具也不好玩的失落感),让幼儿体验自己拿幼儿园玩具是不对的。
3.分享
和家长交流,在每个星期的一天,比如星期五,幼儿园可以从家带一个自己喜爱的玩具拿到班级自己玩,或是和其他幼儿分享。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在幼儿离园时,一定要让幼儿带上自己的玩具回家,让小班幼儿感受、体验到“家里的”和“幼儿园”的不同,进而明白了幼儿园里玩具时公共玩具,而不是自己想拿就拿的。
本案例是一节非常有趣的真实情景,在一日生活中,注重生活环节,注重发生的小事情,在幼儿园生活良好的环境中构建孩子的生活经验,在真是情景中让孩子体验生活的快乐,促进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