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园本研修> 文章

散步的蜗牛

发布时间:2017/4/7 13:13:52 作者:易美兰 浏览量:540次

【案例背景】

雨后的清晨,孩子们正在幼儿园的操场上参加晨间锻炼。忽然,我发现雯雯和亮亮围蹲在操场的花坛边热烈地说着什么,旁边还站着几个孩子在认真地听,我便好奇地走过去一看究竟。原来他们在操场的花坛边发现了一只大蜗牛,孩子们有的试着去触摸蜗牛的触角;有的试着去抓蜗牛硬硬的壳;有的手里拿了根小草在逗它……叽叽喳喳兴意正浓的讨论着关于蜗牛的事情。看到我走过去,孩子们都兴奋地大叫起来“老师,这里有一只大蜗牛” ……。他们的叫声又引来了更多的小朋友,他们也都迫不及待的跑过来瞪着大眼睛看着,并且纷纷讨论起蜗牛来,有的说“蜗牛硬硬的壳就是他的家”;有的说“蜗牛走的好慢呀”;还有的说“这只蜗牛是出来散步的吧”……听到孩子们愉快而又兴奋的交流,看到孩子们对小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似乎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科学教育契机。

【案例描述】

幼儿好奇好问,对任何事物喜欢探个究竟,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就应从身边的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开始,看到孩子们对小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便及时抓住幼儿生活中的一个偶发性的关注点,随机设计生成了一个主题探索活动——散步的蜗牛,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对蜗牛产生了更多的认知。

活动实例一:可爱的蜗牛

(一)讨论交流:你见过蜗牛吗(初步了解孩子们对蜗牛的认知度)

(二)捉蜗牛(和爸爸妈妈一起抓蜗牛)

设计思路:孩子们都见过蜗牛,对蜗牛有一定的印象,我想通过这一活动,了解孩子对蜗牛有多少认知,从孩子已有经验入手,循序渐进地展开对蜗牛的探索。孩子们在谈论到自己见过的蜗牛之后,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了争议,有的说在树上,有的说在草丛里,还有的说在水里,到底蜗牛生活在哪里呢?我和孩子们商量后决定,回家后和爸妈一起去抓蜗牛,第二天,他们都兴奋地谈起了自己抓蜗牛的经历……在幼儿对蜗牛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之后,我们组织了这次活动。通过开放式的提问,围绕大家感兴趣的蜗牛进行信息的交流,旨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蜗牛的探索。活动中,幼儿的回答范围比较广,有“蜗牛的空壳”“眼睛有四只”“有触角”,还有“喜欢潮湿”“喜欢喝水”“有粘液”等等,从蜗牛的外形到习性都有涉及到。通过课后的延伸活动——捉蜗牛,让孩子们亲身经历体验后谈论的话题就更丰富生动,同时孩子们也初步了解到蜗牛喜欢居住的环境。

活动实例二:宠物小蜗牛

(一)蜗牛住在哪里(蜗牛的基本习性)

(二)喂养蜗牛(蜗牛喜欢吃什么)

(三)清洗蜗牛(给蜗牛洗洗澡)

设计思路:孩子们把捉到的蜗牛拿来了,装的器具有矿泉水瓶,一次性杯子,小金鱼缸等,后来发现,有些蜗牛爬出来了,于是孩子们想到了要给蜗牛安家以及怎样饲养蜗牛。我试图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饲养的过程中,幼儿自主的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蜗牛找了一个适合它生活的家。从中不仅获得许多相关的信息和经验,更宝贵的是滋长了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当蜗牛不喜欢吃这些食物时会发愁“那蜗牛很饿怎么办呀”,怕蜗牛脏就给它“洗澡” ……在幼儿和蜗牛之间,幼儿对它的关心爱护、善待和帮助,形成一种温馨的心理环境,也是幼儿能持续并且主动精心饲养蜗牛的内在动力,从它律阶段跨跃到了自律阶段。

活动实例三:蜗牛的秘密

(一)谈话交流(幼儿对蜗牛的问题疑惑 )

蜗牛为什么没有脚爬得慢?蛇也没有脚却爬得那么快?

蜗牛在哪里生出来的?为什么在爬的时候会有一条白色的线?

蜗牛触角有什么用?它上面有眼睛吗?有嘴、鼻子吗?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蜗牛还没有钻出来,它的壳先动?为什么大、小蜗牛的壳不同?

为什么蜗牛喜欢生活在壳里还喜欢藏在潮湿的草里?

为什么蜗牛能粘在树上,是不是腹部有吸铁石,还是有吸盘?

蜗牛在什么季节里活动最频繁?

(二)观察蜗牛(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三)蜗牛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设计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观察,孩子们对蜗牛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想知道更多的有关蜗牛的秘密。本次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流,仔细的观察和探索发现了很多蜗牛的秘密。“蜗牛到底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孩子们在喂养蜗牛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争执,于是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探讨蜗牛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活动实例四:创设主题环境 “散步的蜗牛”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对蜗牛的常识有了很多的认知,在把蜗牛放回大自然后,孩子们每天还在念叨着那些小蜗牛,也非常想念蜗牛,常常有孩子问“蜗牛过得好吗”“蜗牛都爬到哪里去了”“蜗牛会不会饿呀”“下雨了,小蜗牛会不会被淋湿了呀”,看到孩子们对小蜗牛念念不忘,我便请提出了我的想法:怎样才能把小蜗牛留在我们的身边呢?孩子们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地献计献策,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布置一个关于蜗牛的主题墙,让小蜗牛留在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和大家作伴。于是,孩子们都行动起来了,画的画剪的剪贴的贴,把自己心目中的小蜗牛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主题墙布置好之后,孩子们集思广益给主题墙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散步的蜗牛。

【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教育要从身边的事物入手,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的时候,心里要装着孩子,要知道孩子喜欢探索什么,能探索什么,怎么探索。在这次关于蜗牛的主题活动中,我把主题活动的探索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孩子谈自己印象中的蜗牛,第二阶段饲养蜗牛,第三阶段探索蜗牛的秘密,第四阶段布置与主题相关的环境“散步的蜗牛”。整个活动的进行,都是围绕着孩子们发现并关注的问题层层展开,从参与有关蜗牛的交流到和爸爸妈妈一起抓蜗牛,再到班级集体饲养蜗牛,最后再到创设与蜗牛有关的主题环境步步深入,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勇于表达,激发了孩子的探索热情,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通过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初步了解一些关于蜗牛的常识,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知道蜗牛与人类和动植物关系,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蜗牛多方面的特征,提出问题,多方面寻求答案,探索蜗牛的秘密,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蜗牛的外形特征,并能用绘画、制作等方式来表达呈现。在系列活动的开展中,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不但能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并且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讨论,同时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孩子们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并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蜗牛,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热情和想象、创造的能力。主题墙的创设过程中,其实也是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交流和共享的过程。从关于蜗牛的主题环境的构思、设计、制作,到最后的命名“散步的蜗牛”,都需要运用幼儿已往的知识经验以及新的知识、新的能力来进行。孩子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好奇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并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探索、尝试并加以验证。在对蜗牛的探索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平等支持的良好氛围,形成了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园互动,孩子们的沟通合作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散步的蜗牛”主题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探索蜗牛的秘密,在解决了问题的基础上,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在发现—解决—再发现—再解决的循环中,幼儿对蜗牛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心等都有较大的提高。由于幼儿已经从不同的渠道知道了很多有关蜗牛的知识,所以,在活动中,他们滔滔不绝地将自己获取到的蜗牛的知识与同伴交流分享,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在主题活动中,教师是孩子们探索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不断根据幼儿的反应作出调整修订,使后一活动是前一活动的延伸,由此极大的满足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而在整个主题活动中幼儿从观察感知至思考交流进而探索发现,活动的过程成了孩子们自主探索获得新知的过程,幼儿的认识和发展成了一种自然的发展,这样的主题教育教学活动才能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预设好主题活动的内容之后,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真拟定主题活动目标并逐步实施。

上一篇教育叙事:妮妮,相信自己能行!

下一篇建筑区里的打人风波

版权信息: 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天景山第一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天景山路8号 电话:(025)52713883 邮编:211100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

网站建设: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