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园本研修> 文章

教育案例:我眼中的西洋画(倪云芳)

发布时间:2017/4/7 10:59:30 作者:倪云芳 浏览量:532次

我眼中的西洋画

欣荣幼儿园 倪云芳

案例背景:

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传统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往往以绘画和手工活动为主,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受到局限。绘画活动中又以学习成人的绘画为基础,摹绘形象,而能让自己感受、体验、理解、创作的美术活动几乎没有。为了满足儿童的需求,符合他们审美层次提高其艺术素质,我开展了大班幼儿的西洋画欣赏活动,从幼儿园上大班的楼梯张贴西洋画到班级的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幼儿在全新的,充满生机的艺术氛围中,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力,鉴赏力,挖掘艺术潜能,激发艺术创作的愿望和大胆的想象,促进幼儿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案例描述:

案例1亲子绘画活动《美丽的春天》中,婷婷和妈妈从公园游玩回来,妈妈让她将看到的花画出来,婷婷毫不犹豫的拿起笔在纸上方向一致地斜涂了许多色块。妈妈见了大为不满,婷婷却神气地说:“公园里那么多好看的花被风一吹就是这样连在一起的。”

案例2在欣赏《米罗的奇幻世界》时,幼儿发现在作品中的画面里放了很多奇怪的东西,但在同一个空间集中了那么多东西让人看了不拥挤,还很舒服。这是为什么呢?浩浩说:“你们看米罗爷爷在左边画了一个大大的怪东西。”,萱萱说:“那右边还有小小的怪东西呢!”,大家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原来这些东西有的大、有的小,当左边出现了大大的怪东西时,画家一定会在右边放上几样小小的怪东西,这样一来画面就平衡了,看着很舒适。

案例分析:

审美是把握、确认、反映世界的一种形式,儿童具有自己的审美。正如英国的美学家赫伯特里德所说那样:“艺术试图告诉我们的某些东西:告诉我们有关宇宙、自然、人类或艺术家本人的东西。艺术是一种认识方式......”。在大班阶段,幼儿开始了解到画面与实际事物的关系,不过,幼儿所画的并不同于所见的。例如,案例1中幼儿用色块表现被风吹过的花朵,用色块来象征实体,或用符号来代替,幼儿在使用符号时是随意的,使用的符号的意义是随意赋予的。这实际上是主客体相互渗透状况在这一阶段幼儿绘画中的表现。对于艺术,幼儿需要有自己的理解、体验、创作、升华的机会。

根据对我园大班幼儿的美术作品所做的调查,发现幼儿存在着欣赏作品的潜力,他们能够较长时间地关注作品,并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在观察作品内容方面,大班幼儿对作品主题具有一定的知觉敏锐性,对作品的形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潜在的爱好,一般来说,他们容易接受色彩鲜艳,形状逼真的图画,对色彩对比、形状轮廓、疏密关系、构画、比例寻美的要素有关注,并能出某些简单的判断,在艺术思维,他们可凭借自己的言论作比照,其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儿童的观点并非全是浅薄无知的黄口之言,他们的头脑中常会思考那些公认的伟大哲学家所困惑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大班的幼儿具有能力接受西洋画欣赏的。

案例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艺术领域中指出:“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等,《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艺术领域大班幼儿的感受与欣赏的目标是:艺术欣赏时常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因此,老师应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

1.创设情境,充分体验

毕加索的作品中没有逼真的形象,在欣赏其作品“三个音乐家”时,应让幼儿感知曲线条,夹角分割开来的形体的重新组合,体会夸张变形的艺术方法所产生的特列效果。欣赏前,老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不同材料,让他们进行操作,共分四组,第一组提供磁性脸谱,五官可以随意摆放,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脸谱,风格迥异;第二组提供钉板和各色皮筋,幼儿任意拉动皮筋,勾勒人物全身或脸谱;第三组提供方形、菱形、三角形、圆形及不规则形状的纸板,让幼儿发挥自己的艺术灵感,用各色彩纸剪贴出五官,布置人物面部,体会异于日常生活的感受;第四组提供各种颜色的不同形状的积木(扁平),幼儿拼搭组合。幼儿趴在地毯上自己操作,体验原来没有的视觉感受,在欣赏过程中,孩子们凭借刚获得视觉经验,发挥个人的艺术潜质及想象,体会作品的风格,体会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理解画面内容及作者的创意意图。在尝试给作品取名字时,孩子们讲到《悲伤的音乐》、《穷人的乐队》、《悲惨的音乐家》、《假装的快乐》等,都反映了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

2.尊重每个幼儿的感受

其实每位艺术大师的人格特征,生活经验及艺术手法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创作的每幅作品给我们每个欣赏着感受也是大相径庭,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欣赏西洋画活动中,我们的语言都选择的是“你看到了什么?”“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喜欢这幅画的色彩吗?”、“你认为画家在画画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你觉得画家用这样的线条好吗?”“为什么?”“如果让你来画,你会怎样画?......对于孩子们的每种感受教师都不给予肯定或否定的提示或暗示,不用任何标准限制他们,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大胆的真实的想象和体验的机会,挖掘艺术天赋。如,在欣赏艺术巨匠——荷兰的艺术大师梵高的作品《星月夜》时,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在欣赏作品右下角时,我问孩子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回答各具特色:我看到了的好像是一间鬼屋、我看到一粒种子发芽冲破了泥土、我觉得它是一棵树想长到天上去......孩子们的视觉感受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作品中生命、不安、恐惧、向上的情绪。每个孩子的每句话,每个行动都得到了同伴的尊重,他们思维没有局限,理解没有范围,尽情的与作品、作者对话,尽情的挖掘自己予以表现,不仅体现了孩子们的艺术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扩展与创造,同时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自愿参加的快乐与满足。

3.帮助幼儿理解西洋画艺术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育让幼儿感受似乎一幅画只是用不同的笔来画而已,其实艺术是多彩的,有其多样性。在欣赏波洛克的作品《欢聚第十号》时,虽然画面没有具体的物象,但它绚丽的色彩,超乎常规手法的不规则线条一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他们兴奋地在抽象作品中建筑,想象自己眼中的物象,体会绚丽,欢快的气氛。当听到老师介绍作者的创作方法时,更是大为惊讶:“原来不用笔可以画出这么好看的画!”随后,大家都猜测这幅画是用什么工具创作的,这时,老师准备多只颜料桶和小树枝,让孩子们用小树枝沾颜料甩到纸上,当看到甩落的彩点是那样神奇、美好、出乎意料时,就有些忘乎所以了,大胆地配色,从不同角度甩打树枝,看着自己从没“画”过的画,欢呼不已。在平日的活动中,我们用过弹珠滚画、塑棒吹画、钢丝球拓印画、玻璃印画,有时孩子们还会利用玩具自由作画,从那一时刻起,用笔作画的单一创作形式从孩子们头脑中淡化,他们理解运用了艺术的多样性,也从不同的创作方法中体验了艺术的奇妙与美。

4.引导幼儿理解艺术的通感

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等都是人类表达特定的心态,期盼,告白或功利性的多种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是相通的。在西洋画欣赏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切身感受到这种神奇的无形的相通。画家康定斯基曾经说过:“绘画是视觉的音乐。”在欣赏他的抽象作品《抒情诗》时,孩子们在感受了不同线条和色彩的同时,领悟到激烈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中蕴含的秩序感。当老师说:“这幅画还是一首好听的音乐呢”时,孩子们充满了好奇。老师用钢琴分别弹出高音(6)、中音(6)和低音(6),让孩子们听觉感受和区分,并说出不同的感受,随后让孩子们凭着自己的感受在画面上寻找高音、中音、低音,当他们找到了不同的音时,开心的叫道:“这幅画上真的有音乐哎”。在欣赏之外的时间里,“画音乐”这样的创作对孩子们来说已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了,而他们调动各种感官去认识世界,热爱生活、体验美的和谐统一的一种实践操作。

5.给孩子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

(1)主题创作上的自由。比如孩子们在欣赏了毕加索的作品《三个音乐家》之后《变形的画》的创作,至于他们将什么变形,如何变形等一概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他们能运用变形的艺术手法画出自己想要画的,表达自己想要说的,就是一次成功的创作。

(2)材料创作上的自由。在创作过程中,可选用纸笔来画,还可以选用别的材料。如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之后,可选用不同色彩的绒线弯曲、粘贴、表现一种“运动式的回旋”;在欣赏了莫奈的作品《睡莲》之后,可用牙刷沾颜色表现印象派画的创作风格等。

总之,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每一次的西洋画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对线条色彩、构图、艺术手法、笔触等绘画要素有不同的理解,并在艺术表现上获得一定的经验和启发,成人应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更深度地挖掘幼儿的艺术天赋和创作潜力,碰撞出更高的创作智慧!

上一篇教育案例:“狼小孩”

下一篇《甜点之家》之“漂亮的衣服”

版权信息: 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天景山第一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天景山路8号 电话:(025)52713883 邮编:211100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

网站建设: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