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园本研修> 文章

教育案例:多谢耐心,多些爱!

发布时间:2017/4/6 15:04:51 作者:许冰瑶 浏览量:464次

【案例背景】

乐乐小朋友是这学期我们班新转来的孩子,相对于我班其他的孩子他的能力在各方面就弱了些,性格外向,但独立性很差,早上入园总是哭闹。吃饭时,不端好碗吃,喜欢趴在桌子上吃。上课时,在老师不注意他的时候特喜欢和其他小朋友讲话,其他小朋友要是不理他,他就不认真听讲在下面做一些小动作。户外活动时他很高兴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戏,但是不一会就推这个小朋友一下,推那个小朋友一下,惹得其他孩子总是喜欢告他的状。进入班级集体来,经常与同伴发生矛盾。小朋友也与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案例描述】

实录一:开学初,我们在教室里带孩子进行早操的编排,小朋友们都是很认真,十分钟后,我请小朋友们坐下来歇歇,乐乐在坐下来的同时,朝着地上使劲吐了一口痰,旁边的小朋友立即惊叫起来,“老师,乐乐吐痰在地上。”

实录二:早操时间到了,我带领孩子们下楼梯去做操,小朋友们都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走,而乐乐把膀子跨在楼梯扶手上,屁股坐在上面往下滑,正好被我看到了,我对他说:“宝贝,快点下来,危险。”他看了看我,说:“放学时,我让妈妈带我滑这个。”

实录三:放学了,孩子们都被接回家了,乐乐的妈妈还没来,他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妈妈来了的时候,他抓着妈妈的手对我说:“老师,你这个可以送给我吗?”他拿了一盒橡皮泥。我说:“不可以,这是我们班的玩具,你可以在幼儿园玩。”接着,他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班级里的玩具说:“老师,这个你可以送给我了吧。”我一看是幼儿园的玩具,就对他说:“宝贝,这个也是幼儿园的玩具,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玩,不可以带回家,请你放下来。”此时他妈妈也不说话。紧接着他又说:“老师,这个我还想吃。”我一看是下午一个小朋友带来分享的点心,我点了点头。然后他拉着妈妈的手走了。

【案例分析与反思】

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却给老师和家长敲了警钟:幼儿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阶段,而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幼儿成了“家庭中心,处于独生时代”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也为幼儿“独占”、“任性”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孩子从吐痰,不听话,幼儿园的东西,可能是一时疏忽或欲望所致,但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很低,他们很难自己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所在,久而久之,将会形成难以纠正的不良品行,到那时就悔之晚矣!所以,对孩子的这类行为家长和老师既不能不闻不问,抱无所谓的态度,更不能大惊小怪,责骂幼儿是有问题的孩子或是小偷,甚至有些家长喜欢使用暴力来惩罚幼儿。可是我们的孩子还小,很多时候孩子是通过模仿成人,而他妈妈的“不制止”又造成了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通过沟通得知,该幼儿的小班和中班都是在农村的早教中心上的,而且还是不正规的早教,孩子几乎学了所有的不良习气,他的妈妈也非常焦急,但又不知该如何教育,只是对我说:“如果乐乐下次再这样,老师你就打,不要紧,我不生气,只是有的时候我下不去手。”

针对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我采取了以下教育措施:

.耐心教育,讲清道理

幼儿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老师对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要有耐心。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约束。还有在今天我值日活动中,让幼儿在学习中,不但要约束自己,还要监督他人,讲究卫生,不随便扔纸屑,保持好卫生,养成讲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重要。如对人有礼貌,教师要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要学会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等。

.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通过游戏活动,强化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心情愉快,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扮演角色,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比如: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后,我就指导幼儿到活动区去玩娃娃家”,结合游戏强化幼儿礼貌待人。游戏活动中,我善于观察,对幼儿表现出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使教师的态度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另外为了幼儿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在班设立了“文明礼仪标兵”谁表现好,就把相应的贴画帖在照片去。还通过发星星的表扬方式。

.帮助家长认识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对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少家长认为上小学后才是教育的开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着重知识技能,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就是老师的事,家长只管孩子的生活就行了,在家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纵,过度保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等等,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幼儿是人生的奠基时期,是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与性格、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是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还要使家长认清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尽到自身的责任。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教观念决定着家长的教育行为。目前,我国不少幼儿家长在儿童观、发展观、教子观、人才观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导致一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步入误区,直接影响着家教质量和家园合作教育。比如不少家长误认为向孩子头脑灌输大量的知识便是智力开发,让孩子学会一技之长就能成才、成星,并认为这就是早期教育;有些家长忽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重视孩子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要帮助家长端正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使孩子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的思想,树立面向未来、从幼儿开始、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观念。

五、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要一致。

教师可以召开期始家长会,宣布孩子入园后的生活常规及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要求,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习惯培养要求,并告诉家长在家应配合的地方。通过对孩子的一阶段训练,孩子已形成初步的常规时,请家长来园观摩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老师对他的要求,让家长在家可以遵循幼儿园的一日常规制度对孩子进行训练,让孩子快速习惯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六、重视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及时进行教育。

孩子辨别能力较差,对于周围环境的不良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如:嘈杂的地方,有暴力行为的电视剧不能让孩子看,或者大人陪同,要给她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幼儿的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儿童期是发展亲社会的观念和行为的最佳时期,然而,目前,不管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不难发现,更多的时候我们往往比较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经我听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完美的诠释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社会基础。而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的巩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只有三方面统一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塑造出一个“身体健全、健康”的幼儿,一个“愉快”“大胆”“主动”“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而我们老师则需要多些耐心,多些爱!

上一篇一次手工后!!

下一篇教育案例:牛牛的牛脾气

版权信息: 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天景山第一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天景山路8号 电话:(025)52713883 邮编:211100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 32011502010427号

网站建设: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