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约定
发布时间:2018/6/4 14:51:37 作者:周露 浏览量:786次
森森是我们班这学期新插入的一位幼儿,又是新搬来天景山居住的,也就是说,他所要应对的不仅仅仅是新的班级、新的小朋友,还要应对新家周围的新环境、新的语言。刚开学,他妈妈就和我打招呼,表示了极大的担忧:孩子自理潜力较差,与外界接触少,比较娇气,性格内向,又加上原先熟悉的、说好一同来新班级的表哥最后的放下,让他产生了“你们把我骗来的!”感觉,他怕儿子适应不了幼儿园的生活。在了解了这个状况后,我把这个孩子作为开学初工作的重点。
开学初,森森对于新群众生活采取了完全的排斥态度:他拒绝来园、天天早上哭着、叫着、拉着妈妈的手死也不放;他拒绝参加游戏;甚至拒绝吃饭,老嚷着“妈妈做好饭了,要回家吃饭”。期间,家长也是万分担心,派奶奶来探视。
到了下午,他竟然拒绝午睡,情愿站着。但是,他对于我已经不表示排斥,我带他上了厕所,允许他倚在我身上休息。对于这样一个敏感又娇气的孩子,我一开始采取的对策是“顺应”。期望他在熟悉新环境后,能够自主地理解新环境的规则,理解群众生活。但是,几天过去依然没有成效。他依然拒绝和大家一样,在群众活动时也总是游离在大家之外,从不参与。和妈妈商量、交流森森的状况,妈妈表示,只要他不哭,想怎样就怎样。开始,我也认同家长的观点,认为稳定情绪是重点,但是,他这样的活动方式开始感染一些孩子,本来就不爱吃饭的乐乐、西西、晨晨见了我对森森地迁就,趁机开始提出:老师,这个菜我不要吃的;那个汤我不喜欢……有一天,有小朋友把汤打翻,我急于去清理,就命令森森说:“接下来你自己吃饭,不许再哭了”。由于口气较严肃,我还担心他是否会号啕大哭,但是当我过来后发现,他真停止哭泣、自己在吃饭了。这次状况给了我信心。我开始改变我的教育策略。
首先从愉快来园开始,在和家长联系后,我和家长对他提出要求:开始允许早上来园让奶奶陪她玩半个小时,如果奶奶走时他哭了,那么第二天哪怕他哭得再厉害,也不让奶奶陪了。如果奶奶走后她没哭,而且在奶奶走后能和大家一齐活动,那么第二天还允许奶奶继续陪他。开始一段时间,奶奶离开时森森还是哭泣,我没有妥协,很坚决地在他哭泣的第二天一进教室就让她奶奶回家了。我观察了一下,接下来的几天来园时她情绪有些波动,但忍着没有哭泣,之后的情绪基本正常,对我的要求并没有太大的拒绝反抗。我就奖励表扬了他,在以后的几天里,我逐步要求逐渐的脱离奶奶的陪伴,慢慢与愉快上学。随着要求的逐步落实。森森开始理解新环境,在教师的引导和必须要求的辅助下,他开始和小朋友一齐玩,一齐游戏,脸上也逐渐开始有了笑容。
国庆长假上来,我很担心森森会重新对环境、对老师感到陌生,重新变得不愿来园,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剩余的,森森早早地来园,高兴地挥着小手叫奶奶快点回去,然后和几个好朋友一齐玩去了。奶奶反映说,妈妈这天还在放假,叫他也继续留在家中休息一天,他却说“老师会等着我的”而坚持来园了
家长对孩子的变化感到惊叹,也自觉停止了中途来园探视,而孩子情绪也很稳定。这说明,教师的对应策略取得了效果。
分析与反思:
人的潜力表此刻各个方面,其中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潜力也是一个方面。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孩子性格、成长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就产生了差异。对于教师来说,过去我们的思维定式是调整环境来适应孩子,个性是在开学初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更会有意识地迁就幼儿。在这个案例中,一开始,我对应幼儿拒绝理解环境的行为,采取的对策就是顺应。因为教育对象是一个较为敏感而且十分娇气的孩子。我感到,孩子的一系列拒绝行为其实是她心理极为“焦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她拒绝环境进入他的生活,以给自己营造一种“安全感”,比如她拒绝吃饭就是很明显的一个行为。但是,当她在环境中有了一个具体的“依恋”对象后,(就是教师自己)我就就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变“顺应”为“依从”。从案例中教师的行为分析,由于教育对象的“敏感”使她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引起教师对待自己态度的变化,为了在陌生的环境中继续有一个能够“依恋”的对象,他开始调整自己的行为,反过来顺应教师的要求。就象森森在有天早上来园时对我说的那样:为什么老师天天早上抱抱我、晚上还要给我五角星(指老师和他之间第二天来园不哭泣的约定)?当时我回答“因为你是老师很喜欢的小朋友”。在幼儿逐步适应的过程中,教师不断的肯定就应和要求交替进行,这样幼儿在得到赞许之后,对于继续完成教师的要求就有了信心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