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形想象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14/3/26 0:25:26 作者:李妍妍 浏览量:755次
南京市教育学会“十二五”立项课题
《借形想象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课题中期汇报材料
南京市江宁欣荣幼儿园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基础。有了大胆的创想,科学才不断发展,有了丰富的想象,时代才不断前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一种可贵的智能。孩子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避免被动的知识,而具备了想象力便具有了创造力。”可见,想象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已成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美术教育向来是体现创造力培养的一门有代表性的学科。幼儿期又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每个儿童都具有创新的潜力,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可塑性强。因此,通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利用借形想象来开发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
传统的美术教育过份强调教师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示范,教师以学科为中心,一味地把大量的描绘技法孤立地传授给幼儿,去“改变”幼儿,“塑造”幼儿,使幼儿的人格过早地开始了内在分化,并向知识,技能方面偏重,把美术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等同于一种单一性艺术训练,明显限制了美术教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每个幼儿呈现同样的风格,这是创新的大忌。而现代的美术教育,以培养幼儿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性表现,通过探索掌握初级美术语言,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得稳定与不稳定、静止与变化的各种知识,以美术带思维,从而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园是一所美术特色园,在“十一五”期间,主持研究的区级教育学会规划课题为《民间美术与幼儿美术活动生活化结合的实践与研究》,通过三年时间的研究已经顺利结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美术活动有着无限的创意及想象的空间,副副美术作品虽说透露着孩子们所特有的稚气,但那正是我们幼教者所想看到的,因为我们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创作作品。我园“十二五”课题的主要承担者都是区级、园级骨干教师,在观察和分析幼儿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行为跟进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教学评价方面进行过较多的实践探索;他们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并参加过多个省、市级、区级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基础。园内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齐全,教育专业理论书籍充足。因此我园根据美术活动的教学需要和特点以及幼儿园自身的研究基础,选取了“借形想象幼儿美术活动”这一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借形想象活动的研究,目的就是让幼儿自主性得以体现,满足幼儿情感、心理的需要,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创新的能力,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乐于创造,学会创造,合作创造,自主创造,独特创造。我们发现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利用借形想象来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我园现在正在依托使用上海米罗可儿的美术特色教材,其教育理念就是与借形想象相关。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借形想象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在我园历经了近一年多的时间,在区教科室专家及区教科研带头人倪云芳副园长的指导下,对课题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期间我们全体研究成员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智慧,经历了困惑、迷茫,也收获了喜悦与成功。自从本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课题组的所有老师就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来,我们根据三个子课题的研究任务,依据《纲要》、《指南》等评价理念和精神,通过共同学习、专家指导、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取得了预期的进展。
阶段成果一: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1.以理论引导实践,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化、专业化。
实践是检验理论深度的一把尺,是课题能够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径。课题研究需要先进理念、科研理论、教育教学论著支撑。自2012年6月10日《借形想象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相关理论书籍或文章,如:《借形想象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运用》、《幼儿美术新视角》等。采用上网收集资料、寻找理论依据来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难点与困惑。如:由于我园教师教科研水平有限,根据专家指导意见,将原本制定方案中的“开发课程的研究”改成了“教学活动的研究”,其次,我们也对幼儿美术专项测查评估的标准也有了改进。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对国内外美术课题研究进行了了解,然后再通过对幼儿、家长和老师进行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目前本园内幼儿绘画水平、美术课程实施情况、教师对美术教学的困惑、幼儿各年龄段对美术兴趣等实际情况,课题组教师就借形想象美术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科学、有效的调查及情况分析,证实了开展《借形想象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课程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题组成员在园领导的带领下,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坚持每双周四开展课题组学习活动,学习和借形想象相关的教育方面的文章,如“借形想象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运用”、“怎么设计和组织借形想象美术教学活动”等等,了解当前幼儿园绘画教学新动态,并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题培训和进修。例如:我园每学期利用教师业务学习的时间特邀南京市师资培训中心的阎桦老师来给全园老师们进行美术技能的专项培训,并结合所学内容进行美术技能的考核大赛。我园易美兰、赵红玉、杜松松、平凡、朱新兰、宣文彬等课题组的老师在每次的考核中都能取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从中可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素质,也推动了我园美术课题的研究;又如:每学期我园都会派骨干教师参加上海米罗可儿培训中心举办的美术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借形想象的相关内容,通过专题培训,老师们对今后课题的开展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增强了做好课题的信心。
2.课题实施与园美术教研组活动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一年多来,我园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该美术课题活动,为了更好地向姐妹园展示本园美术课题活动的阶段性成果,结合美术教研组活动,我们开展与课题相关的教学观摩课。上学期的四节美术活动分别是:朱新兰老师执教的中班美术活动《流动的色彩》、杨熳老师执教的大班美术活动《字符变变变》、张巧玲老师执教的大班美术活动《点线之舞》及张露老师执教的中班美术活动《纸杯娃娃娃》,都开展地很好,执教老师准备充分,富有亲和力的教态,灵活机智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大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作品完成得非常好,受到听课老师们的一致肯定。美术教研组的听课老师们也针对所听的教学活动如实填写了“教学活动评价表”,在小组交流时能根据每位执教老师的不同情况给予指导,提出宝贵意见。
我园万苗老师2012年4月在区美术教研组公开示范的美术活动《水墨故事》,受到美术教研组组长李晓红园长及组员们的一致好评;张巧玲老师所执教折美术活动《樱桃熟了》在2012年上半年代表区美术组参加区优质课展示活动,获一等奖的好成绩。张巧玲老师于2013年12月参加区“教坛新秀”赛课活动,所执教的一节大班美术活动《点线之舞》得到区教研室的丁琪老师和其他一些园长的指导、点评,听课教师也纷纷发表看法,就借形想象美术活动的教育理念、活动设计、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使得我园教师对该课题的研究实施在专业理论上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同时也提高了执教者的实践能力。老师们感到自我园实施本课题以来,孩子们在想象力及创造力方面有明显地提高,这是我们感到欣慰的。与此同时,老师们在搞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是受益匪浅的,自2012年以来,全园有十多篇相关论文获市、区一、二、三等奖,实验教师对于课题研究的实施,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积累,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多元的美术教育资源,让孩子们自由创造。
阶段成果二: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借形想象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强调“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幼儿不同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生活经验,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想象、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最终获得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得到发展了吗?能力得到提高吗?为些,我们给孩子们制定了美术专项发展评估表,让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课题研究以来,我园有二十多幅幼儿的美术作品分别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上学期,我园还承担了“江宁区民办非教育协会首届少儿书法、绘画大赛”的活动,我园也组织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有一名孩子获得一等奖,两名幼儿获二等奖,多名幼儿获得优秀奖,我园也获得此协会及教育局颁发的先进学校奖牌。
阶段成果三:充实园所文化,凸显幼儿园特色
我们所实践的“借形想象”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园所文化的再充实,如在环境创设中,我们从课题立项以来,首先做的就是在园内创设借形想象的美术环境,营造艺术的氛围。我们结合我园的美术特色,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及子课题的研究分别创设了“立体制作”、“字符”、“色块”和“线条”四种不同类型的借形想象的美术环境,也分别在一班、二班、三班、四班的班级环境及家长园地的环境创设上有所体现。在幼儿园的每层楼梯的墙壁上,我们张贴了一些国内外的美术大师及画家(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米罗、梵高、毕加索等)的相关介绍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让孩子们欣赏,让幼儿对中外画家有一定的了解、增长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也让我们老师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提升。我园在2013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承担了市幼儿教育改革推进会的代表和人大代表调研团代表来我园参观指导任务,受到领导一致好评。
阶段成果四:实现家园共育,促进了家长共同成长
课题的研究也推动了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改变。家长已经从我们课题研究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转变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响应者与创造者。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美术活动中,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如:在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我们会结合课题研究来开展亲子绘画活动、亲子手工制作活动中,本学期小班年组开展的“ 猜猜我有多爱你”——三月美丽女人节邀请妈妈共享亲子时光活动中,每个班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亲子创作活动,如小一班纸浆立体制作、小二班字符借形想象、小三班色块借形想象以及小四班的线条借形想象。在制作过程中每个家庭都很积极的参与,制作出的作品也很有新意。他们运用各自擅长的知识和技能拓宽了我们的研究思路,我园的家委会成员每学期也能和老师们一起参与到课题实施的研讨中来,而参与课题研究也让家长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差异、认知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的认识,一些科学的育儿理念也逐渐为家长所了解、接受及运用。家长也学会了运用一些孩子喜欢的游戏语言、方式、内容在家开展一些美术活动,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家长的共同成长。
三、研究后的思考
通过对本课题一段时间的摸索与探讨的实践研究,我们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
1.对于制定的美术专项发展评估表还不够细化,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发展都是不一样的,要有明确的目标,评价体系有待于提高。
2.课题研究反思与论文撰写。虽人人都写了课题研究反思与总结,但主动撰写相关论文的能力有待于提高,组员的学习与研究缺乏深入性。
3.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理论方面的梳理,还需要得到专家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