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教育科研2014年工作意见
发布时间:2014/2/18 20:06:17 作者:李妍妍 浏览量:428次
在友善与创新中推进教育科研的深度发展
——江宁区教育科研2014年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江宁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工作,以“友善、创新”为工作理念,坚持“以课题为引领,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的三课联动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性作用,面向实际、开拓创新、突出实效,着力培养教师教科研的能力,增强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教育科研的深度发展。
本年度重点工作将突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研究,引领教育教学高品质发展;坚持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策略、模式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地融合,努力地让教科研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学生,促进我区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整体和谐发展,提升教科研对江宁教育发展的贡献率。
三、工作思路
明确“两个意识”:为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当好参谋的意识;
为基层学校做好指导服务的意识。
实现“四个结合”:与区域教科研文化建设相结合;
与学校教育品质提升相结合;
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
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四、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以机制促发展,提高认识。
1.不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教育科研,总是习惯于受其惯性支配,没有外力的强力推进,很难使其自身自动产生变化,制度其实就承担着外力推动的重大作用。为推动教科研工作的深入,进一步增强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结合江宁当前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审视和完善各项教科研管理制度,在课题研究与管理、基地建设与管理、带头人管理、教科研档案建设等教科研主要工作上,从工作流程、时间安排、操作细则、实施内容等方面制定明确具体的标准与要求,使教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渐形成自觉化、规范化、常规化教科研工作氛围。
2.进一步完善科研机制,充分发挥原“一部三中心”(编辑部、课题中心、信息中心、发展中心)和新的“三中心”(“个性化课堂研究中心”、“教师科研研究中心”、“学生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功能,完善教科研工作的组织网络(区教科室——区研究中心——校教科室——校科研中心组——校课题组),以机制推动创新。
(二)以课题促研究,深化实践。
1.跟踪指导省、市、区“精品课题”培育对象,深入研究,锻造区域教育和学校发展的品牌,根据需求,聘请省市专家组建定期定向指导团队。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做好总结、提升工作,加以复制,推广,把优秀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2.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教育科研要力求为教师成长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本年度将积极把握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在课堂教学、课程开发、学生学习等教育核心主题上积极探索校本经验。组织召开优秀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发布会,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宣传推广优秀课题成果,扩大学校知名度和江宁教育影响力。
3.在课题管理上,各校要重研究过程,重研究质量,加强课题研究阶段的调度,监控课题研究流程,继续落实好“十二五”课题管理“三制”:一是课题年审制。课题每半年网上上报研究实况一次,年末实施课题研究年审制。二是课题“网管制”。对于市级以上规划课题实施网络管理,按学期上传研究计划和研究过程,促进相互交流,并且作为结题的基础性材料。三是课题滚动发展制。省、市、区规划课题研究过程扎实、效果显著,逐级向高层次课题滚动申报,提升研究档次。
(三)以友善促反思,营建品牌。
“友善用脑”教育理念已然成为深入阐释南京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做法的重点推广项目。在江宁,一大批中小学纷纷建立了新的质量观、课程与教法、教学手段和质量评价方法。
1.深入总结、提炼、推广,出版专著。为固化提炼研究成果,进一步把“友善用脑”理念有效地融合到教育之中,将系统提炼我区友善用脑实践历程、策略、成果,精心编撰友善之旅中的行动与思考,收获与感触,并正式出版江宁友善用脑实践专著——《有这样一种教育》。
2.以南京市内涵发展重点推广项目为契机,以东山小学为龙头,进一步明晰“友善用脑”课题研究价值、操作的策略与范式,推进相关学校要先临摹再创新,并将组织推广情况汇报与展示活动。
3.深化“友善用脑”课堂教学改革。上半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四家单位联合主办首届“友善用脑及各课堂改革流派教学展评活动”。我区将以本次展评活动为契机,通过校内评比推荐,区级评比选拔的形式促进我区友善用脑课堂百花齐放,各实验学校要积极梳理总结本校课堂教学成果,形成校本课堂特色。
4.我区的学情调查在全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今年本项工作的重点是继续深入推进学情调查研究成果,在评选汇编“学情调查”应用的典型案例基础上,组织学情调查数据应用的研讨交流活动。学生学习科学研究实验等相关学校要把学情调查作为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重要策略。
(四)以平台促推进,创新教师教科研。
1.教育科研是培养青年教师,尤其是名教师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深入教师,积极建立教师教科研档案,了解教师教科研需求,掌握教师科研动态,提供符合老师需要的各级科研发展平台。区教科室将与高等院校、省市教科研机构、各级各类刊物杂志社建立联系,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教师科研研究中心将积极推动“教师个性化成长”的科研助推教师成长新范式的研究与推广。
2.建设科研团队:依托“教科研高级研修班”、“特带优高级研修班”“新教师教科研发展班”3个培训班和教科室主任、教科研带头人2支队伍,从不同层次与角度建设我区教科研团队。让团队的学习最大限度体现学习力、研究力、示范力、合作力、创新力等。
3.建设动态精品“菜单”库:进一步深化“菜单”讲座活动,为更多的教师发展提供平台与机遇,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开拓思路,拓展主题,吸收更多教师总结经验,加入菜单。创设条件推出省、市有影响的“金牌菜单”,着手准备汇编我区“金品菜单集”。
4.个人课题研究常态化:个人课题的研究重点从扩大参与研究的数量转向提升个人课题的质量,通过网络管理、过程管理、多层次交流等途径规范管理,促使个人课题研究常态化,提高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效率提升的贡献率,推动课题与课堂相结合,课题与学生发展相结合。
(五)以个性促交流,注重推广。
在2013年个性化课堂活动的推进中,很多学校都具备了“个性”,都在既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入、不断挖掘,呈现出的课堂与思考都让大家眼前一亮,循着让孩子自由成长的梦想主线,我们的课堂有了不同的灵动与风采。
2014年,我们将进一步思考:由基于教育学的课堂现状转向基于学习科学的江宁新课堂,从科研的角度开展个性化课堂的研究与建设,把课改的需求与学校发展实际有效对接,建立具有科研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领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研讨、展示等活动,推动全区中小学建设各具风格的课堂,同时将组织专家合力梳理已具备个性特征的典型课堂范式,从理论架构到实践操作进行全方位解读,并整理成册,结集出版《基于学生学习科学的江宁新课堂》。
(六)以宣传促发展,扩大影响。
1.规范学会自身管理,强化会员主体地位。以学会章程为核心和统领,积极推进区教育学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学会内部管理,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健全学会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机制,落实好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长会等会议制度,做好各项重大活动备案和学会工作台帐管理。确立以会员为本的理念,激发广大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落实会员权利和义务。建立会员交流沟通和培训研讨的服务机制和平台,增强会员对学会的归宿感和责任感。
2.强化活动与宣传,扩大学会影响力。学会自主开展有质量的具有专业特点的学术活动,活动形式有创新,学术交流有成效,不断提升教育学会学术品位。积极开展群众性学术活动,创设环境、营造氛围、贴近基层,为广大师生服务,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深刻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3.办好《江宁教育》。以杂志为阵地,为广大教师提供研究、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宣传我区群众性教育科研成果。《江宁教育》在坚持栏目创新、版面创新、用稿创新同时,进一步强化刊物的教育资讯与参考功能,密切关注学校发展前沿和区域教育发展新态势,及时追踪理论前沿,要进一步突出刊物宣传区域教育特色、推广区域教育成果的功能,提高办刊质量,增强刊物活力,努力把《江宁教育》办成江宁教育人最期待、最有品位的期刊。
(七)以文化促建设,丰富内涵。
江宁区教科室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要确立“知全球、懂本土、精本职、做本位”科研思想,要进一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造和谐发展的内部文化,具体做到:
1.尊重科学,勇于探索。只有勇于探索,尊重科学,知晓最为前言的热点与难点教育问题,突出研究的前瞻性,才能够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引领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高效完成教育科研的任务。
2.实事求是,严谨治学。教育科研是老老实实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必须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确保教育科研数据准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要求每个人具有真正为学校与老师服务的意识,真心帮助与服务基层,还要有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不断打造科研品牌。
3.发扬民主,百家争鸣。科学上有不同学派、学术上有不同观点,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科研的工作者来说,要积极参加学术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虚心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观点。
4.理解别人,合作共事。教育科研工作者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协作,共同攻关,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我们要求在教育科研的协作共事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优势互补,成果共享。
5.虚心好学,大胆创新。科学需要创新,科学贵在创新。教育科研也是如此。我们既要虚心学习国内外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又要敢于创新,努力攀登教育科研领域的新高峰。